返回列表

一部令人不安的纪录片从新视角审视莱妮·里芬斯塔尔

德国导演兼摄影师莱妮·里芬斯塔尔于2003年去世,享年101岁,她留给世人的是电影制作人群体中绝无仅有的争议名声,以及至今仍在辩论的诸多疑问。她是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还是一位天真但有远见的艺术家?她对美与形式完美的执着是否意外塑造了纳粹美学——尤其体现在她关于1934年纳粹党代表大会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中?正如英国评论家大卫·汤姆森所说,她是否真称得上"可能是史上最具才华的女性导演"?

德国导演安德烈斯·维耶尔的最新纪录片《里芬斯塔尔》重新审视了这些问题。维耶尔表示,他重访这一主题的使命是"向人们展示这不仅是一个盖棺定论的人生故事,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维耶尔的影片为这个话题带来的新维度,是获取了大量属于莱妮·里芬斯塔尔遗产的素材——影像片段、照片、文字记录和录音。制片人桑德拉·迈施伯格曾作为电视记者在里芬斯塔尔百岁生日时采访过她,却带着遗憾离开。"我没能得到任何问题的答案。后来我得知她丈夫(2016年)去世后,留下的房子装满了物品,足足打包了700个箱子。我想: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黑白电影场景:一名女性用冰镐和绳索攀爬冰雪坡面
1929年电影《雪山魔鬼》中初学登山表演的里芬斯塔尔,该片由阿诺德·范克与G·W·帕布斯特联合执导 ©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纪录片揭示的一个事实是,"意志的胜利"这个标题或许更适合里芬斯塔尔本人——她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自我塑造史。1902年生于柏林的她最初以舞者成名,后决定投身当时蓬勃发展的山地电影类型。毫无表演经验的她说服导演阿诺德·范克,在《圣山》(1926)中担任女主角。秉持同样的执着,后来每当需要希特勒支持时,她都会直接联系这位崇拜者。

里芬斯塔尔从零开始学习登山技术,在范克那些拍摄条件极其艰苦的史诗电影中成为受欢迎的女星。她掌握了电影制作精髓后,自导自演了令希特勒印象深刻的奇幻山地史诗《蓝光》(1932)。这使她获得为三次纳粹集会拍摄纪录片的机会,其中最臭名昭著也最宏大的就是《意志的胜利》(1935)。整部影片充斥着令人疲惫的重复镜头,但那些最具压迫感的冰冷时刻确实浓缩了第三帝国的浮华景象,其形式创新令人无法否认。纪录片《里芬斯塔尔》中有个片段显示,1993年的她仍在反复观看《意志的胜利》镜头,显然沉醉于自己的导演才华。

一名女性蹲在体育场的摄影机旁拍摄运动员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拍摄美国400米金牌得主阿奇·威廉姆斯 © Alamy

关于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的《奥林匹亚》(1938)拥有巨额预算,里芬斯塔尔得以雇佣大批摄影师并开发创新技术。影片包含传奇性的动态场景:既有违背纳粹种族教义、着重表现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成就的真实记录,也有极度情色化的古希腊开场演绎,以及跳板跳水者看似摆脱地心定律的迷幻蒙太奇。

维耶尔的影片重新审视了里芬斯塔尔职业生涯中的争议事件。1939年作为战地记者短暂派驻波兰期间,她据称目睹了22名犹太人被处决——这可能是因她要求将这些人移出镜头而间接导致的。在拍摄剧情片《低地》时,她使用了来自集中营的罗姆人和辛提人临时演员(包括儿童),其中大多数人后来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芬斯塔尔后来坚称他们都安然无恙)。

"我会称她为最早的Instagram女孩。她总是在拍摄自己,专注于成为宇宙中心的那个人。"

制片人桑德拉·迈施伯格

战后,她将自己描绘成受害者,最愤懑的似乎是事业就此终结。尽管德国战后"政治清洗"法庭正式认定她不属纳粹分子(她从未正式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党),但她再未能执导电影。

她反复坚称自己无辜;《里芬斯塔尔》记录了她面对尖锐问题时愤怒任性的反应。她声称直到战后才知道纳粹集中营的存在,甚至暗示《意志的胜利》尽管充满希特勒、鲁道夫·赫斯等人的激烈演讲,但主旨只是"工作与和平"。

黑白照片:一名女性在家中与男性握手
影片中出现的照片:1937年里芬斯塔尔在柏林家中迎接阿道夫·希特勒
女性坐在听证室,周围都是男性
柏林听证会上,关于盟军没收其达勒姆区别墅后要求返还的申诉(此前她因疑似纳粹同情者被拘留) ©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在1976年的德国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里芬斯塔尔抗拒"本可以拒绝为纳粹工作"的质疑。"当时全世界都痴迷于希特勒,"她辩解道。她自己确实如此;在某次采访中,她描述第一次在柏林集会上看到希特勒演讲时:"我浑身颤抖...仿佛被磁力捕获"。

但里芬斯塔尔生命中最强的磁力似乎来自她自身的性格:影片展现出一个惊人的自恋者,最关心的始终是事业与名誉。因德国吞并奥地利导致《奥林匹亚》延期上映而恼怒的她,通过与希特勒交涉成功将其首映安排在其生日当天。

尽管如此,《里芬斯塔尔》提醒我们,1970年代她不仅重新被接受,更成为时尚偶像——部分归功于她在苏丹努巴部落长期生活的摄影记录。苏珊·桑塔格在1975年文章《迷人的法西斯主义》中指出,她的新声誉与当时将纳粹美学视为波普艺术的风潮有关。197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委托她拍摄米克与比安卡·贾格尔;她与格洛丽亚·斯旺森、弗朗西斯·科波拉共同出席特柳赖德电影节;次年安迪·沃霍尔为《Interview》杂志采访了她。

女性向非洲部落展示书籍
1970年代因苏丹努巴部落摄影重新成为时尚偶像 © Sipa/Shutterstock
摇滚明星与女性合影
1974年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委托拍摄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与比安卡·贾格尔后合影 © Sipa/Shutterstock

有人将极度自主的里芬斯塔尔奉为女性主义先驱。"这是一个自我成就的女性,"迈施伯格说,"本该令人钦佩。但深入了解后,这种钦佩荡然无存。她缺乏同理心,难以成为榜样。"

她指出里芬斯塔尔对自我形象的痴迷。这位导演让丈夫、摄影师霍斯特·凯特纳大量拍摄自己,晚年镜头记录了她居家、滑雪的场景,以及在努巴人中令人不安的专横形象。"她是首批Instagram女孩,"迈施伯格评价,"永远将自己置于宇宙中心。"

里芬斯塔尔的影像遗产持久影响着现实世界的运动表现与政治权力展示,也深刻塑造了银幕表现,尤其是科幻题材。"剪辑时有人来电询问:'看过《沙丘2》吗?那些士兵方阵的布置简直像《意志的胜利》。'"

女性在高台操作摄影机,右侧垂落纳粹旗帜
1934年拍摄《意志的胜利》时在升降篮中操作摄影机 © Library of Congress/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对桑塔格等批评者而言,里芬斯塔尔对美与力量的痴迷与她早期山地电影中"对权力的眩晕"一脉相承,直达后期努巴摔跤手照片,构成连贯的法西斯意识形态。

这些或许是理论探讨,但《里芬斯塔尔》提供了更具体的证据。1976年电视节目播出后,许多德国观众联系她表达支持,对她"遭受不公"表示愤慨。影片结尾呈现她与老年粉丝的对话显示:尽管矢口否认,私下她却说着纳粹的言论。但最重要的是,她创造了那些影像——时至今日,这些画面及其含义仍然令人不安地难以磨灭。

《里芬斯塔尔》将于5月9日起在英国影院上映

第一时间获取深度内容—— 关注FT Weekend Instagram X账号,并订阅每周六晨间送达的FT Weekend简报